病歷帶著走醫療生活大躍進
取代傳統紙本,衛生署勾勒病歷e 化新遠景

  衛生署大力推動的「病歷電子化」,預估每年可節省逾百億元的健保支出費用,也能創造更高的醫療產值,未來五年也將投入二十億的經費,以TMT 電子病歷格式做為病歷交換的標準,屆時,國內醫療院所的病歷、檢驗報告與醫學影像都將全面e化,「健康管理自己做」的時代即將來臨。
   不少人到醫院就診時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每當你換了一家醫院或診所,醫師都會請你先填寫一份初診病歷表,並詢問你過去就醫的處置過程、家族病史、有無藥物過敏等,如果能跳過這個冗長的程序,讓醫師在第一時間就通盤了解你的身體狀況、過去做過哪些療程、進而迅速地對症下藥,這樣該有多好?
   拜資訊科技的發展所賜,未來帶著自己的病歷趴趴走將不再是夢想,也不用怕醫師問診時出現「狀況外」的窘境了!為了提升醫療水準,並避免民眾重複就醫所造成的醫療資源浪費,行政院衛生署正全面推動電子病歷網路化,預計在未來五年內投入新台幣二十億元,讓全國各級醫療院所的病歷、檢驗報告與醫學影像都能電子化、網路化,並讓民眾選擇要自行保管或是交由醫院以外的其他機構代管。
   衛生署資訊中心主任徐嫦娥表示,「電子病歷」是目前全球醫療界一致的發展趨勢,各先進國家如美國、日本、澳洲、歐洲、加拿大等,都在加速朝醫療資訊系統的廣泛應用邁進,「尤其我們的下一代,是在科技所建構出的生活環境裡長大,電子病歷的發展絕對是不可忽視的潮流!」

行遍天下,病歷在手全紀錄

  徐嫦娥也進一步分析,日後的電子病歷可能會以兩種不同的形式出現,一種是類似隨身碟的「健康鑰匙」(Health Key);另一種則是類似個人網站的健康網頁,舉凡你出生時所接受的新生兒注射、日後的就診紀錄、過敏史、用藥史、家族病史等,通通記錄於其中。
   事實上,自2002 年開始,衛生署就已著手邀集各大醫療院所,進行「病歷電子化」的試辦,包括台大醫院、台北榮總等全國二百多家醫院都在參與試辦的行列之中。以衛生署委託台灣醫學資訊學會制定的「台灣電子病歷基本格式」來看,截至目前已制定了70 多張分屬不同科別的電子病歷,日後民眾的病歷都將以此電子病歷的標準格式來做儲存與交換,無論醫療人員、診所、醫院、健檢中心或其他相關機構,都能以相同的語言與格式溝通。
   簡單的說,「我們建立的是一套標準的格式,不管醫院本身使用的是哪種系統,在需要的時候,它可以轉換成這個標準格式,然後才傳送給病人。所以病人拿到的是制式化的病歷資料,若到了下一家醫療院所,它有一個標準格式可以再轉換回該醫院原本的儲存模式。」

整合系統,健康管理自己來

  此外,衛生署也委託資策會進行「國民健康資訊建設計畫(NHIP)」的規劃工作,這項計畫也將提供國人一套公共健康的知識庫,幫助病患理解病歷資料,除了延伸「病歷帶著走」的概念之外,更讓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
   「NHIP 最大的創舉就在於它『把健康資訊還之於民』」徐嫦娥表示:「目前民眾很難從個別的醫院中取得自己的健康資訊,但病患的病史、就診資料,以及檢查結果等都有可能是危急時賴以活命的重要依據,而NHIP 恰巧就提供一套醫療資訊互通的交換平台,解決了現行各家醫院間資訊流通的障礙。」
   在另一個層面上,NHIP 也扮演一個國家健康資訊平台的角色,「比方說,未來如果有類似SARS 的傳染疾病發生,各家醫院就能立即將相關的公衛資訊,透過這個統一的平台迅速通報衛生主管機關,在控管疫情的同時也兼顧到病人的隱私,營造更安全的健康資訊交換環境。」

病資革新,仍面臨多方挑戰

  至於各界所關心的隱私權以及病歷是否有竄改危機的問題,衛生署強調,新修正的醫療法已載明電子病歷的隱私權保護,並要求醫院做好資訊安全控管;而配合電子簽章法的通過,目前醫師的簽名已經可以「電子簽章」的形式來使用,病歷既已載入電腦系統,一旦事後有任何塗改,「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民眾不必擔心。
   不過,就目前病歷資料革新的現況來看,各大醫院因應病歷電子化的難題主要在於從傳統紙本過渡到電子病歷,耗費工程極大,且多數老一輩的民眾仍較喜歡傳統書面內容,未來十年是否能做到全面病歷電子化,仍存在許多挑戰。
   首先,依據目前的醫療法,醫療機構負有建立與管理病歷的責任,若要開放其他單位管理,必須修法或建立全新的法規;其次,以往可直接裝袋貼在病歷上的非紙參考物證未來要如何處理,仍需研究;還有隱私權的保障,也將需要完善的系統規劃,並與民眾妥為溝通;最大的挑戰則可能來自醫師間的不信任與對立,以致在一家醫院作的診斷在另一家醫院不被採用,因此,如何在醫師間建立相互尊重的態度,放棄以往的成見,也考驗著產官學界的智慧。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刊登於新新聞 1055 期)